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西安交通大學,1956年從上海西遷而來。西行之路鑄就的“西遷精神”,也成為了交大人不變的精神底色。4月22日下午,正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專門來到這里,了解西遷歷史,看望西遷老教授代表。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15位西遷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fā)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什么是“西遷精神”,它又是如何鑄就的?
胸懷大局:到祖國事業(yè)最需要的地方去
1896年,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在上海創(chuàng)建,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聲名尤著,被譽為“東方麻省理工”。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內外形勢和新中國高等教育、工業(yè)建設布局等方面考慮,決定將交通大學遷往西安。
消息傳來,議論紛紛。盡管困難重重,師生們卻在最短時間內就遷校問題達成一致。時年55歲的電機系主任鐘兆琳先生,雖然年近花甲且身患多種慢性疾病,卻一直是交大西遷最堅定的擁護者。
△ 鐘兆琳先生(1901年—1990年)
留學美國,熟知美國西部大開發(fā)歷史的鐘兆琳深知開發(fā)西部對祖國的意義。西遷時,周恩來總理考慮到鐘先生年齡較大、夫人臥病在床等因素,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但鐘老卻堅持只身一人前往西安。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懷著建設大西北的理想,交通大學在冊的767名教師中有537人遷到西安,占教師總數(shù)的70%以上。
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
上世紀50年代的西安,發(fā)展水平與繁華上海判若云泥,整個西安還沒有一條水泥路。電燈不明、電話不靈,用水緊張……師生們笑稱,是從十里洋場來到了窮鄉(xiāng)僻壤。
△ 踏勘新址 建設校園
學校雖已初具規(guī)模,可以保證基本的學習生活,但因為還在建設中,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鄉(xiāng)野之中喧鬧的大工地。
1956年8月10日,交通大學發(fā)出第一趟西遷專列。隨后到1958年間,一趟趟專列從上海開往西安,列車上,舉家西遷、兩三代同遷是最常見的場景。盡管條件艱苦,抵達西安的教授講師們幾乎是一放下行李,就立刻投入緊張的教學工作。
△交大師生
即使在最緊張的遷校期間,交大師生們也沒有少上一節(jié)課,少做一個實驗。此后更是在全國率先開設了無線電、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核反應堆等新專業(yè),走在了全國高等教育的前列。
走過荏苒時光,西遷以來,西安交大先后走出了42位兩院院士,近30萬名畢業(yè)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西部工作。這一切,都為西部工業(yè)發(fā)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這是交大西遷教授陳學俊生前最愛唱的歌。1957年,陳學俊夫婦帶著四個孩子,注銷上海戶口、房產(chǎn)無償上交后,隨校西遷。在西安艱苦的條件下,他創(chuàng)辦了我國的鍋爐專業(yè)、熱能工程學科,開創(chuàng)了多相流熱物理學科,一生為中國工程事業(yè)奮斗到底。2017年,陳學俊在西安病逝,享年99歲。
△陳學俊先生(1919年—2017年)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他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巔。” 這首歌是陳學俊先生,也是無數(shù)像陳老一樣西遷老教授一生的寫照。他們是黃土地的教育拓荒者,也是共和國西部大開發(fā)的先行者。
△2015年11月,部分西遷老同志走在西安交大興慶校區(qū)梧桐道上
60多年過去,曾經(jīng)的熱血青年也變成了耄耋老者。但由他們鑄就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西遷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代代傳承。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