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海拔3100米的青海省尖扎縣尖扎灘鄉(xiāng)來玉村村民迎來了青海黃化供電公司選派的扶貧駐村“第一書記”——李玉棟。初次見他的人,會被他靠后的發(fā)際線吸引,再深入交談,則明顯能感受到他清晰的扶貧思路,看到他為村民規(guī)劃的未來藍圖。
吃水難問題必須解決
2017年6月21日,李玉棟的駐村日記清楚地記著:“村里環(huán)境貧瘠,地質災害頻發(fā),唯一的養(yǎng)殖業(yè)也趨于飽和,每天看著村民跑到半山腰去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暗下決心定要帶領全村脫貧致富,讓村民吃上干凈的自來水。”
來玉村村民長期嚴重缺水,唯一的取水途徑是從半山腰不定期利用電機抽水蓄水,不但成本高,而且因村里海拔較高,一到冬季就基本無法取水了。
2017年年底,在聯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李玉棟從縣水利部門爭取到47萬元專項資金,把原容量20立方米的取水點增容至100立方米,并更換通網水窖的近千米老舊水管,不僅有效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而且為今后擴充水源點蓄水量、發(fā)展后續(xù)產業(yè)打下了堅實基礎。
“你來了之后就幫大家解決了吃水問題,你是真心帶領大伙脫貧。”村民多杰感慨地對李玉棟說道。
搬出窮窩,才能拔出窮根
2018年5月3日,李玉棟在駐村日記寫道:“今天,我們村啟動了‘統(tǒng)規(guī)自建’模式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現場村民們攪拌著水泥,工人們利索地砌著墻,一片熱火朝天建家園的景象讓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單靠村里貧瘠的地理環(huán)境,根本實現不了全村人的致富夢,只有走出大山,搬到更適合群眾生產生活的地方才能有效破解“一方水土養(yǎng)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搬遷困難重重,但不搬遷村里就沒有出路。起初大多數村民不愿搬遷,甚至有村民因拿不出自籌款而主動提出放棄搬遷。為做通村民工作,打消擔憂及焦慮,減輕負擔,他帶領工作隊員每家每戶做工作,耐心細致地解答疑慮。同時,積極爭取到天津援建單位華能集團提供的近90萬元幫扶資金,使非貧困戶需要每戶自籌4.5萬元建房款降至2.5萬元。
2017年12月,在縣委縣政府統(tǒng)一安排下23戶村民首批搬遷至黃河岸邊海拔1900米的尖扎縣昂拉鄉(xiāng)德吉村。作為首批搬遷的貧困戶,才項多杰在政府幫助下開起了“藏家樂”,吸引了游客來黃河岸邊體驗藏族風情。多杰感嘆自己不僅脫貧了還做了“藏家樂”老板,有了穩(wěn)定收入的他也越來越有信心。
2019年1月,52戶村民在首批搬遷群眾的示范帶動下整體搬遷至德吉村旁海拔1900米的達拉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體村民陸續(xù)入住新家。
有了致富產業(yè),就有了奔頭
想致富,就要靠產業(yè)。經過多次考察發(fā)現,雖然村里資源貧瘠、不宜居住,但當地3100米的海拔加上土壤等自然環(huán)境非常適合藜麥的生長。2018年,李玉棟就帶領部分村民嘗試搞起了近4畝的“試驗田”,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當年畝產達到350斤,純收入達每畝2000元。
藜麥種植試驗僅僅是李玉棟帶領村民發(fā)展產業(yè)脫貧舉措中的一項。
村里的產業(yè)扶貧資金投到全縣規(guī)?;ㄔO的光伏產業(yè)之中,每年有20多萬的分紅,生態(tài)畜牧業(yè)專業(yè)合作社納入尖扎灘鄉(xiāng)整體產業(yè)規(guī)劃,由鄉(xiāng)黨委牽頭統(tǒng)一整體推進。同時,依托來玉村搬遷點緊靠黃河、氣候適宜的特點,發(fā)展櫻桃種植栽培項目,并借鑒同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德吉村“黨建引領+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旅游+鄉(xiāng)村振興”的成功經驗,大力打造旅游觀光產業(yè),村級產業(yè)基本成型。
2020年3月20日,李玉棟的扶貧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去看望卓瑪加老人,走進新村,干凈整潔的水泥路映入眼簾,一排排藏式民居錯落有致,一幅幅和諧秀美的錦繡圖畫展現在黃河岸邊。我不禁想起4年前第一次到位于海拔3100多米的來玉村時的情景,那時的村子離縣城63公里,路坑坑洼洼、彎多路陡,驅車行駛在路上塵土飛揚。村民的房屋大多是很有年頭的老土房,全村貧困戶就占到一半,嚴重缺水、公共設施欠缺,村民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正如李玉棟日記中寫的一樣,曾經的來玉村山高路遠、嚴重缺水、群眾致富渠道狹窄,現如今過了3個年頭,來玉村換了地方,有了致富產業(yè),到了傍晚一排排整齊的藏式庭院炊煙裊裊,村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來玉村老百姓奔小康前景一片光明。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