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這是軍人的使命,這份榮譽屬于全國全軍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戰(zhàn)線的所有同志!”9月8日,在軍事科學院召開的慶祝陳薇榮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y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薇動情地說。
從研制出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干擾素ω”,到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埃博拉疫苗,再到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從軍29載,陳薇潛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矢志為人民構筑起一道生物安全防護的堅盾。
113天毅然堅守:“為武漢人民,我心甘情愿!”
1月26日,農(nóng)歷大年初二,陳薇奉命率領軍事醫(yī)學專家組緊急飛赴武漢。
“做最壞打算、最充分方案,準備最長期奮戰(zhàn)。”面對防控初期武漢對核酸檢測能力的應急需求,陳薇帶領專家組一天之內(nèi)就搭建起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應用軍事醫(yī)學研究院自主研發(fā)的檢測試劑盒,迅速形成了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有效緩解了一線檢測壓力。
面對臨床精確診斷難題,她迅速組織專家組綜合病原學、免疫學、遺傳學、空氣動力學等多學科優(yōu)勢,快速建立了“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三步走”鑒定鏈條,為臨床機構有效救治新冠病毒和多種病原體合并感染患者提供了科技支撐。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在疫苗研發(fā)最吃緊的時刻,陳薇許下這份承諾。三天,五天……直到采集的血液樣本出現(xiàn)免疫應答,整個團隊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啟動Ⅰ期臨床試驗,成為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啟動Ⅱ期臨床試驗,再次領跑世界。臨床結果證明,單針接種可使機體同時獲得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8月11日,疫苗獲得中國發(fā)明專利授權……團隊全力推進新冠特異性治療抗體藥物和改善后遺癥生物新藥的臨床應用。
面對“為什么能堅守武漢113天?”的提問,陳薇沉默數(shù)秒后哽咽著說:“為武漢人民,我心甘情愿!”
29載鍥而不舍:國家生物安全防護的鑄盾者
1991年,陳薇從清華大學畢業(yè),立志投身軍事醫(yī)學科研,專注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fā)。陳薇憑借多年的科研積累敏銳預判:正在研究的ω干擾素對此次變種變異性強的SARS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
她率領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生物安全負壓實驗室,每天一干就是八九個小時……最終,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y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汶川地震,擔任衛(wèi)生防疫組組長的她,一直奔波在余震不斷的災區(qū)一線,為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艱苦“戰(zhàn)斗”。北京奧運,她參與奧運安保軍隊指揮小組,同時負責鳥巢等20多個奧運場館的現(xiàn)場生防安保任務,為“平安奧運”作出貢獻。
在一次次大戰(zhàn)、大考中,陳薇帶領團隊不僅拿出了領跑世界的“硬核”成果,更積累了核心關鍵能力。
她帶出了國家“生物危害防控”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建立的關鍵設施和技術體系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xiàn)的重大疫情奠定了基礎。
“要成為為人民負重前行的人,為人民守護歲月靜好的人。”這就是陳薇作為科學家的情懷。
無私赤誠的國際援助:向世界展示中國擔當
“在病毒面前生命平等,與病毒的戰(zhàn)爭不分國界。”陳薇團隊第一時間將研究成果向世界共享,為各國的疫苗研發(fā)助力。
這不是陳薇團隊第一次以科研援助世界。
2006年,在大多數(shù)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對這個烈性病原體展開了前瞻性研究。她堅信:“在生物危害防控的戰(zhàn)場上,必須始終做有準備的人。”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立足多年既有研究,陳薇團隊迅速攻關,不久就研制出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這不僅是對世界的支援,也展示了中國的國際擔當。
陳薇多次帶領團隊赴塞拉利昂開展臨床試驗,讓西非人民記住了中國的友誼和中國的科技力量。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剛果(金)再次暴發(fā),陳薇團隊再次為當?shù)厝罕娞峁┝藖碜灾袊募夹g支持。
“為了世界人民的健康,我們愿意積極參與國際援助,共同抗疫。”如今,陳薇團隊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正在境外有效開展,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
甘為人梯的師者情懷:為了科研精神的賡續(xù)傳承
“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永遠鼓勵創(chuàng)新,把最前沿的理念和信息給大家共享……”這是陳薇的學生和同事們對她的評價。為了培養(yǎng)更多的專業(yè)人才,她總是盡可能為學生們搭建平臺、拓展空間。
因抗疫表現(xiàn)突出榮獲“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軍事醫(y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曉鵬,回憶起19年前剛進實驗室時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
作為導師的陳薇手把手教他做蛋白純化實驗,實驗用的純凈水都是她自己搬到樓上。那時實驗儀器沒有現(xiàn)在先進,陳薇就帶著他們一直守在儀器旁收集樣品。
“導師的言傳身教,讓我走好了人生科研生涯的第一課,從那時起,細致、認真就刻在了我的骨頭里。”張曉鵬說。
“我們團隊有很多非生物專業(yè)出身,我本科所學專業(yè)就是自動化。”軍事醫(y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遲象陽說,“陳薇老師要求我們發(fā)揮專業(yè)交叉優(yōu)勢,獨立思考,大膽用自己的專業(yè)特長解決問題。”
在武漢抗疫中,遲象陽被陳薇“點將”,僅用兩天時間就將免疫學檢測精密設備調(diào)試成功。后來,在陳薇的指導下,她展開的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學生,這是我作為導師的使命和職責。”陳薇說,“我希望他們到各個領域發(fā)展,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diào)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