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首都十大建筑
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典,決定在北京興建一批公共建筑作為國慶獻禮,以展示年輕共和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紀錄片《北京新建筑》:來自各地和各個方面的專家們正匯聚一堂,討論在天安門廣場建造人民大會堂的工程設計方案。這個未來的建筑物包括著萬人大禮堂、宴會廳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大樓,建筑面積171800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有效建筑面積還大。
十大建筑——人民大會堂
1958年9月5日,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召集了上千名建筑工作者開會,傳達中央通知,并迅速著手啟動國慶十大工程的設計和施工。
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的主要設計者之一 周士琦:有人說:你們這是照搬蘇聯(lián)。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們還是考慮中國自己的情況。那么短的時間,完全是中國人自己干,總理是總指揮。
原北京市規(guī)劃管理局設計院總建筑師張镈為周恩來總理講解人民大會堂方案
考慮到當時國家財力物力有限、工期緊張以及各種其他困難,經過反復討論,最終確定修建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全國農業(yè)展覽館、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并要求在1959年國慶節(jié)時投入使用。
北京建工集團原總工程師 楊嗣信:那時候所蓋的房子絕大部分都是多層的建筑,最高也就是六層,十大建筑,那是給北京添了不少的光彩。當時十大建筑施工的條件是非常差的,建筑材料供應很落后,另外,更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機械化程度很低,磚往上面運輸都是人工搬運的,都是用扁擔挑的,我也挑過磚。
人民大會堂建設施工現(xiàn)場
當時,新中國還沒有建造10層以上樓房的經驗,想要在不到400天的時間里建造總面積超過67萬平方米的10座大型建筑,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對這項工程給予了極大的關切和支援,無數(shù)勞動者把長安街沿線變成了火熱的建設工地。
當年建設者 張旭:宴會廳鋪蘆席紋地板,正好趕上夏天。沒有穿背心的,就是光著脊梁、小褲衩,24小時不停工。那時候榮譽感特強,一說干,嘁哧咔嚓,好,這就玩命啊。你沒有點革命精神,就是不行。
十大建筑——全國農業(yè)展覽館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晝夜奮戰(zhàn),不眠不休,就連路過北京等火車的旅客也會利用候車的那點時間,爭先恐后來到工地上,為國家鏟一鍬土,搬一塊磚。從1958年9月確定國慶工程的建設任務,到1959年9月國慶十周年前夕,“首都十大建筑”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建成竣工,成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
時至今日,這些建筑仍傲然矗立,氣勢恢宏,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見證著一個偉大民族眾志成城、萬眾一心追求美好未來的壯志雄心和無以倫比的熱情。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