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宣布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現(xiàn)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而在43年前,為了要解決吃飯問題,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個村民卻按下紅手印、秘密簽訂“生死契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這要從當時的生產方式說起。在那個年代,“生產大呼隆,分配大鍋飯”,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嚴重受挫。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如果只能用一個字形容1978年的小崗村,那就是“窮”。
貧窮挨餓催生了改革自覺。
12月的一個冬夜,18戶身著破衣衫的村民,擠在一間茅草房里,就著昏暗的油燈,簽訂實行“大包干”的“秘密契約”:分田到戶;干成了就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完成國家上交、集體提成;干不成,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其他人保證把他的小孩兒撫養(yǎng)到18歲。
小崗村的1000多畝田就這樣分到了每一戶農民家里,直到次年春天,縣委書記陳庭元才聽說這個小村子的“出格”舉動,他驚出一身冷汗。因為當時有聲音認為,小崗村的做法沒有文件支持,違背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是在挖社會主義墻腳,開歷史倒車。
1979年6月,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與陳云就安徽一些農村搞包產到戶的情況進行了交談。在這次談話中,陳云對包產到戶作出了“雙手贊成”的表態(tài)。
在他看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提高農產品產量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辦法,而包產到戶正是這樣一種好辦法。因此,對于包產到戶,陳云非常認可。
偷偷起步的“小崗模式”在第一年就迎來了大豐收:農民實現(xiàn)了“一季翻身”“一年翻身”,整個生產隊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于1955年至1970年產量的總和,一舉結束吃國家救濟糧20多年的歷史,并首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
中央看到了改革帶來的變化。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發(fā)表重要談話,對包產到戶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他提到,“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整個安徽燃起的改革之火,在中央的支持之下越燒越旺。
轉眼到1981年底,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在全國90%以上的生產隊中得以確立。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明確指出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至此,包產到戶得以合法化,農村改革的大勢也隨之確定。
從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從取消農業(yè)稅牧業(yè)稅和特產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從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到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
未曾停下的改革腳步,讓中國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其他領域的改革也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蹄疾步穩(wěn)地展開。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農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改革先鋒”稱號。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中國共產黨人誓言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