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而對內深化改革與對外擴大開放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20世紀90年代十分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黨中央敏銳觀察和牢牢把握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毫不動搖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推動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
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開放的地域要擴大,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推進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等戰(zhàn)略措施。隨著原來在經濟特區(qū)實行的某些優(yōu)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在內地逐步推行,特區(qū)的一些干部中出現了特區(qū)已經不“特”、特區(qū)還要不要“特”、還要不要繼續(xù)發(fā)展的議論。1994年,黨中央明確提出,中央對發(fā)展經濟特區(qū)的決心不變,中央對經濟特區(qū)的基本政策不變,經濟特區(qū)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變,經濟特區(qū)要“增創(chuàng)新優(yōu)勢,更上一層樓”。
△2001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
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fā)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1998年2月,黨的十五屆二中全會深刻總結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提出我們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參與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來發(fā)展自己,又要清醒認識和及時防范其中可能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和風險,穩(wěn)步推進對外開放,趨利避害、掌握主動。此后,黨中央又進一步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我國的發(fā)展有利也有弊,既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又要堅持獨立自主,增強風險意識,加強防范工作,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fā)展壯大自己。
根據這些重大決策,在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下,我國擴大開放沿海城市和內陸邊境城市、沿江城市和省會城市,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和保稅區(qū),同時明確了以上海浦東新區(qū)為龍頭帶動長江流域經濟起飛的發(fā)展戰(zhàn)略,確定要在21世紀初將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到1997年,我國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也是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中國政府于1986年7月申請恢復我國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并開始同締約各方進行談判。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中國開始與世貿組織成員國逐一進行拉鋸式的雙邊談判,其過程跌宕起伏,中美之間的談判尤為復雜艱難。從“復關”到“入世”,中國進行了長達15年的談判。其間,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第143名成員。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fā)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地邁向世界市場。實踐證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參與制定規(guī)則和競爭的有利位置,從而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天地,得到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對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20年來,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中國關稅總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諾。”中國貿易總額在20年里增至當初的9.1倍,大幅超過世界貿易總額的增幅;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從2001年的約4%增長至2020年的約13%,在數年前超過美國。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